中華教育新聞網 - 中國教育新聞社主辦官方網站 - 中國教育信息情報站|為中華教育事業引領導航 - 主辦:中華文化傳媒集團(香港)

微信

江南大学“遗风沧韵”实践团——舞狮鼓韵面花香,沧州非遗展华章

2024-08-28 10:49:19 来源 : 中华教育新闻社 围观 :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月2日至3日,江南大学“遗风沧韵”实践团深入沧州,探寻并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魅力。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亲眼目睹了沧县舞狮的雄姿、木板大鼓的悠扬古音以及黄骅面花的传统工艺,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时代价值。

沧州狮魂,续写华章

沧州因千年的铁狮得名“狮城”,铁狮子成为了沧州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符号。蜿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穿沧州城而过,同样为这座城市带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水文资源,狮子元素与大运河文化相融交织,极大地丰富了沧州人的文化生活,沧县狮舞表演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深受当地人们喜爱。为感受沧县狮舞的震撼,传承狮舞文化,7月2日,“遗风沧韵”实践团来到沧县神韵舞狮团,聆听刘团长讲述沧县狮舞的历史,观看精彩绝伦的狮舞表演,体验舞狮道具如花轿、舞狮服装等。随后,实践团成员赵佳缘对刘团长进行采访,刘团长表示目前舞狮行业所遭遇的核心挑战在于其固有的不确定性。当行业迎来旺季,市场需求激增,上百名演员的阵容尚难以满足。然而,在淡季,若维持庞大的团队规模,则会导致人员闲置,随之而来的成本负担会对团队的财务管理构成了挑战。同时刘团长表示未来沧县狮舞将紧密跟随国家发展形势与趋势,聚焦并着力推动体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繁荣发展。作为沧州文化重要一脉的沧州“狮舞”,仍然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新鲜血液融入其中。

沧州“狮舞”发展到今天,不仅舞出古时人们的初衷,更舞出了当今社会的“真、善、美”,狮子群狮共舞,场面恢弘,更有一种形式美和灵魂上的震撼。这不单单是一种传统舞蹈经过世代传承的历史价值,更是一种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828/cdb4cd4453c7107547c3175153aaecf6.png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828/226bf3d2b46b83c26aa42f672df716c7.png

曲艺大鼓,艺韵悠长

一方乡民铸一方魂,沧县人历来爱好曲艺,奔放豪爽的地域性格融会贯通在星汉灿烂的民间艺术之中。沧县有着“中国曲艺之乡”的盛誉境,内有十余种曲艺形式,其中以沧州木板大鼓最具代表性。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的木板大鼓,2006年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带着沧县人的心声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实践团队来到沧县风化店乡小官庄村,随沧县文化馆馆长孙健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大鼓传承人王银杰老先生,现场感受俗称“憋死牛”的木板大鼓艺术。

王银杰老先生作为国家级木板大鼓传承人,技艺精湛,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艺术节演出,带着木板大鼓走向世界。2010年5月,受中国曲协邀请,王银杰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法国巴黎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艺术节演出,荣获“卢浮”金奖。2019年10月,王银杰及孙女王馨笛受邀到韩国参加国家文化艺术节演出。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828/8de4782e31e57b96971e56998b0abb1c.png

在与王银杰老先生的热切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沧州木板大鼓又称沧县木板大鼓,俗称“憋死牛”,是河北省保留比较完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曲种,在《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等史籍资料里均有提及——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广为流行,乾隆时,著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被召进宫说唱《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

王银杰老先生向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木板大鼓的发展历史概况并进行艺术知识普及与现场展示。只见老人左手持木板,右手娴熟地打着鼓,口中念念有词,时而高亢、时而悲凉、时而欢快、时而幽默,另团队成员拍手叫好。“王银杰爷爷不论是唱功还是敲鼓技巧都十分高超, 看着王爷爷的表演,手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打起拍子。”实践队员孙贺赞叹道。

燕赵慷慨多悲歌。王银杰老先生告诉实践队员,因地域性和艺人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使得木板大鼓的唱腔以苍凉为主。“由于木板大鼓是以沧州运河东部的方言为基调,所以要想学到精髓,首先要学说沧州话,不然,唱出来就是四不像。”

采访的最后,沧县文化馆馆长孙健教导实践队员,沧县木板大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青年人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828/3a44e57dbdb3f96ab13c23bd779c9d44.png

非遗老技,开出新“花”

7月3日,实践团队在村干部的带领进一步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及非遗面花传承,并体验了面花的制作。实践团队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了解旱碱麦种植、加工、销售等情况,参观学习面花制作工艺、选种育种、播种灌溉等知识。在面花加工厂,实践团了解了盐碱麦加工产业在当地振兴“三农”、吸纳就业等多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实践队员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黄骅市的旱碱麦生长在盐渍化土地中,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粮食生产的大难题,但是凭借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多年努力,从颗粒无收到丰产增收,将农业盐碱地逐步变成“大粮仓”。实践团队长魏丽雯感慨,政策的支持和项目的推动,确实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员更加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体验完面花制作后,遗风沧韵实践团来到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深入采访了黄骅面花的非遗传承人高殿华先生。作为这一地区独特的传统面食的传承者,高先生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面花制作师,更是对传统文化深具热爱和执着的守护者。

黄骅面花,以其手工雕刻的的模具和独特的旱碱麦口感而闻名。在高先生的手中,面花制作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模具都是经过精心绘制、雕刻而成,传承着代代相传的工艺和精神。在采访中,高先生分享了他对黄骅面花的热爱和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他表示,面花的制作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地方特色的美食。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828/8499bb10a2b7f020e5ff420bd45ce93a.png

实践队员深感荣幸能够与高殿华先生交流,了解到黄骅面花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这次采访不仅让青年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骅市的文化底蕴,也加深了我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像高殿华先生这样的传统手艺传承人,共同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一河清水两岸绿,满眼锦绣赛江南。蜿蜒曲折、流淌千年的“生态绿带”,哺育了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沧州,为沧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遗产,更在时代新风吹拂下奔涌出新的文化浪潮。在沧州,像沧县舞狮、木板大鼓、黄骅面花等国家级非遗就有19项,省级非遗124项,市级非遗更是多达400余项。通过与三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实践队员们领略到北方燕赵文化的的慷慨精神,感受到非遗传承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为今后在江南大学商学院的学习旅途提供了精神力量。(作者:通讯员 吴松 孙贺,摄影:颜叶昕宸)

相关文章